您现在的位置是: > 问答

当一位男演员被问及如何兼顾事业和家庭|李光洁

2025-04-27 10:14:20【问答】8人已围观

简介李光洁的2024年,被工作和家庭填满,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互补,才成就了林武峰这个角色。毫无疑问,《小巷人家》中的林武峰是李光洁今年最重要的工作成绩,也是让他再次被观众看见的角色之一。剧集收官,观众和林

李光洁的2024年 ,被工作和家庭填满  ,男演或许正是员被业和因为这样的互补  ,才成就了林武峰这个角色。问及

毫无疑问 ,何兼《小巷人家》中的顾事林武峰是李光洁今年最重要的工作成绩 ,也是家庭洁让他再次被观众看见的角色之一。剧集收官  ,李光观众和林武峰告别 ,当位或许是男演出于对角色的喜爱 ,李光洁的员被业和微博下 ,出现了一条高赞评论——“李光洁,问及你该得奖了 。何兼”

对于演员来说,顾事不希望被肯定是家庭洁假的,但李光洁好像心态尤为平和 ,翻看他的履历 ,我们好像找到了原因 。

2001年,李光洁堪称出道即巅峰 ,人生第一部作品合作的就是业内知名导演张黎 ,在同学们都还不知道演戏到底能不能养活自己的时候 ,他已经扛着60集剧本回到宿舍了 。

紧接着李光洁又被另一位导演看中,进组拍摄,结果因为那个角色是光头,头套怎么也戴不进去 ,尝试多次之后 ,导演说,“算了 ,我们还是换一位演员吧 。”就这样 ,李光洁又被换掉了  。那一年 ,李光洁才20岁。

那种飞跃云端又落入谷底的感觉 ,他至今都记得。他难过 、颓废,无法接受 。张黎导演当时和李光洁说了一句话 ,“光洁 ,你要感谢这件事是在你20岁的时候遇上了 。”当时他不明白 ,现如今这句话却点醒了他一次又一次,“我觉得这是上天对我的眷顾 。”

2024年,「镜头之外」微博演员年度观察企划最终章,听李光洁讲述他的故事。以下是李光洁自述,根据对话实录整理 。

温暖

《小巷人家》让我感到温暖,是在拍摄阶段 。

2023年12月,剧组正在宁波拍戏 。我突然收到我弟弟的微信,他问我 ,“哥 ,你下周一什么安排 ,几点到医院 ?”我当时都懵了,赶紧给我弟回电话,电话里,他告诉我,“咱爸要做手术 ,可能怕耽误你拍戏 ,妈就没和你说 。”

我爸并不是做一个小手术 ,而是要在颅骨上开一个孔,危险系数挺高的。挂了电话 ,我赶紧和我太太联系 ,让她赶过去看看什么情况 ,然后自己跑过去找导演 ,我清楚地记得 ,那天是周六 ,而我爸的手术安排在下周一。

其实剧组最怕的就是突发情况,几百号的工作人员要安排 、调整,拍摄的场景也有排期 ,每一个演员的档期也要调整 ,剧组每天的通告单都要提前确认,每一个小的变化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拍完当天的最后一场戏 ,我去和导演说明情况 ,张开宙导演二话没说 ,“你看看现在还有没有机票 ,你现在就走,赶紧回家  ,没什么事比家人更重要。”

导演没有问统筹第二天的通告,也没问什么时候回来 ,甚至没说让我明天的戏拍完 ,给剧组点缓冲 ,周日晚上再回去,就是一句话,“你现在回家。”那一瞬间我是感动和温暖的  。当天最晚的飞机是9点 ,周六当晚我就到家了 。

这份对于家庭的珍视正好和《小巷人家》传递出来的精神是契合的  。演员出来拍戏 ,要对剧组负责要对项目负责,这是演员的责任 ,但同时,我是爸爸 、是儿子 ,我也要对我的家人负责,上学的时候总说戏比天大,但到了我现在的年纪我要考虑的东西更多。我要对观众负责 ,也要为家人负责 。

林武峰是一个没什么强戏剧性的人物 ,这是我的第一次尝试 ,全剧唯一一次起伏 ,就是从压缩机厂离开去广州,这是他人生的重大变故  ,但却不是《小巷人家》这部剧的侧重点 ,所以着墨不多,要怎么去抓住林武峰这个角色 ,我思考了很久  ,抓心挠肝了好一阵子 。

后来发现,“抓住细节”是唯一的解题办法 ,但同时也要注意,完全不能抢戏 。三家人在门口坐着闲聊,林武峰最后出来,剧本上只有一句台词 ,没有再多余地叙述了 ,细节只能靠自己填充 。

于是我找了一个风油精 ,出门后蹲在宋莹旁边 ,把风油精递给她 ,换过来她手中的冰棍儿,林工体贴老婆的形象也就建立起来了 。宋莹教育林栋哲的时候 ,林工该有什么反应,是我在公园里学的 ,陪儿子在公园里面玩儿 ,总能观察到很多不同家庭在教育孩子上的分工 。

有一类是妈妈教育孩子时的情绪有8分怒气 ,爸爸直接达到15分 ,这时候妈妈就会转变态度 ,和孩子站在同一战线上 ,这件事也就结束了 。把这种设定放在宋莹和林武峰身上非常合理 ,我觉得塑造并立住林武峰得益于演员善于观察生活 。

收获

前几天在小区地库遇见了邻居迎面走过来 ,打招呼的时候 ,邻居说  ,“走了啊 ,林工。”这位邻居也是我的朋友,一位平时工作很忙的律师 ,他这样和我打招呼 ,我还挺惊讶的 。

《小巷人家》播出结束,观众们发来很多和林工告别的话 ,但我的告别可能比观众们更早一些。年轻的时候 ,每次杀青都痛哭流涕的  ,觉得和这个人物彻底告别了 ,再后来  ,也就习惯了这种“难受” ,但每次都还是会在配音的2~3天里 ,看着屏幕,回忆起拍摄的点滴,但《小巷人家》这次都是同期声收录,只是补了几个声音 ,根本没有配音的环节,好像就真的失去了和林武峰告别的机会 。

演话剧对于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次的充电,舞台对我来说 ,就好像是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那是最直接接收到观众反馈的方式 ,演员不知道自己演得准不准确 ,因为表演本身也没有标准答案。演影视剧只能凭借着自己的生活去理解剧本 ,和导演交流 ,真正到观众检验,要至少1年的时间。

但在话剧舞台上 ,每时每刻的调整,都在直面观众 ,这不仅是掌声和嘘声,还有笑声 、哭声,甚至是无声。

有一次在表演的过程中  ,台下无比安静  ,舞台上的灯照在我的眼睛上,突然一切都空白了,有一瞬间,我甚至分不清是现实还是梦境,但下一瞬间 ,观众又真实地出现在眼前 ,把我从缺氧的状态下拉回来,重新集中注意力 。

在演《一句顶一万句》的时候,我有一大段神父的台词,每一场演出,我都会有不同的表演尝试,有时候是从舞台的最右边,跑到最前面,有时候是故意提高音量 ,转换语气 ,只为了完全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

话剧和影视剧对演员是两种不同的考验,影视剧的拍摄环境中,大多数的走位都是固定的,因为场景确定、布光完成、要去完成固定的动作 、要配合摄影机的移动等等,但是在话剧的舞台上 ,演员有更多去呈现自己最纯粹表演的可能,只要剧院不拉闸 ,我怎么演都可以。

好在有很多时候,熟悉的对手演员可以和你一起创造出一些可能。和蒋欣演戏 ,就特别有安全感,就像在职场中,大家各抒己见的时候 ,会有所顾虑 ,演员也是一样 ,但是和蒋欣合作就不用去想沟通时说话的深浅程度 ,不用去内耗自己的表达是否准确,在表演上更是有一些相互兜底的默契 。宋莹和林武峰的日常恰恰需要这种默契  。我知道,我的表演她能接得住,她怎么去设计自己的表演我也了然于胸。

感恩

《小巷人家》的成绩很好 ,但对我来说 ,并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我知道了怎么去饰演一个戏剧性没有那么强的角色,是我从这部剧中收获的成长。演员当然希望自己的作品都有很好的播出成绩,但退一万步讲 ,如果剧播出的成绩不好,对演员来说,就没有价值吗 ?我觉得不是这样的 。

我至今都记得张黎导演在我20岁的那年告诉我的话,“光洁 ,什么都没有你的成长更重要 。”小时候不懂,反而越是长大了,越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 ,没有人可以预知一部剧的成绩,但永远可以判断自己的付出和收获。我很感恩 ,在我20岁入行时,遇到了张黎导演 ,他们给了我在影视行业工作的正确三观和自我认知 ,这些东西对我太重要了。

刚入行就经历了和一线导演团队合作,也经历过开拍前被换角 。膨胀过 ,也跌落过,被换掉那天 ,我回到剧组,直接哭得抽抽了,从一步登天到打回原地,不过是一句话而已,这样的打击对于20岁的年轻人来说 ,怎么不残酷呢  ?

如今看来  ,真的如张黎导演说的那样,这一切都在我20多岁的时候发生 ,真的太好了 。这件事帮我立正了心态 ,明白了得失 ,更摆正了自己的位置  ,让我知道 ,演员不能因为走红趾高气昂 ,也不会因为低谷而否定自己 ,真正懂得了“成长”对我的重要。

年轻的时候,真的觉得戏比天大 ,但到了现在,可能是家里人最大 。这不代表我对拍戏不认真 ,但现阶段 ,我还是想尽量去陪伴家人 。

今年我大儿子4岁 ,小儿子1岁半 ,他们的成长不能没有父亲的陪伴,我经历了他们最可爱的成长瞬间 ,这是什么都替代不了的 。孩子长大了就是长大了 ,错过也真的就是永远错过了  ,不是取得多少成绩  ,拍了多少部戏可以弥补的。

拍《风吹半夏》的时候,我小儿子还没出生,大儿子还没上学,我就一直带着他在剧组生活,现在孩子上学了 ,开始有了自己的社交  ,自己的朋友,他不再能和我一起奔波,那就换我回来陪伴。

现在接戏,我都会提前和剧组沟通好时间 ,在拍摄中会在不耽误组里进度的情况下去抽出时间多陪伴家人。书上说,父母的爱是唯一一种 ,年头越长,越是要远离的爱 。所以,一定要在孩子还需要我们陪伴的时候,我会尽可能地多陪在他们的身边  。

《小巷人家》的底色是温暖,我的2024年也是一样 ,收获成长 ,满怀感恩 ,未来再见 。

很赞哦!(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