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 问答

当一位男演员被问及如何兼顾事业和家庭|李光洁

2025-08-16 06:14:29【问答】8人已围观

简介李光洁的2024年,被工作和家庭填满,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互补,才成就了林武峰这个角色。毫无疑问,《小巷人家》中的林武峰是李光洁今年最重要的工作成绩,也是让他再次被观众看见的角色之一。剧集收官,观众和林

李光洁的2024年,被工作和家庭填满 ,男演或许正是员被业和因为这样的互补 ,才成就了林武峰这个角色 。问及

毫无疑问,何兼《小巷人家》中的顾事林武峰是李光洁今年最重要的工作成绩,也是家庭洁让他再次被观众看见的角色之一 。剧集收官,李光观众和林武峰告别 ,当位或许是男演出于对角色的喜爱,李光洁的员被业和微博下,出现了一条高赞评论——“李光洁 ,问及你该得奖了  。何兼”

对于演员来说,顾事不希望被肯定是家庭洁假的 ,但李光洁好像心态尤为平和,翻看他的履历,我们好像找到了原因。

2001年 ,李光洁堪称出道即巅峰  ,人生第一部作品合作的就是业内知名导演张黎 ,在同学们都还不知道演戏到底能不能养活自己的时候,他已经扛着60集剧本回到宿舍了 。

紧接着李光洁又被另一位导演看中,进组拍摄,结果因为那个角色是光头,头套怎么也戴不进去,尝试多次之后 ,导演说 ,“算了,我们还是换一位演员吧。”就这样,李光洁又被换掉了 。那一年  ,李光洁才20岁 。

那种飞跃云端又落入谷底的感觉,他至今都记得 。他难过、颓废,无法接受。张黎导演当时和李光洁说了一句话,“光洁,你要感谢这件事是在你20岁的时候遇上了  。”当时他不明白,现如今这句话却点醒了他一次又一次,“我觉得这是上天对我的眷顾 。”

2024年 ,「镜头之外」微博演员年度观察企划最终章 ,听李光洁讲述他的故事 。以下是李光洁自述  ,根据对话实录整理 。

温暖

《小巷人家》让我感到温暖 ,是在拍摄阶段。

2023年12月 ,剧组正在宁波拍戏  。我突然收到我弟弟的微信 ,他问我,“哥 ,你下周一什么安排 ,几点到医院  ?”我当时都懵了,赶紧给我弟回电话 ,电话里 ,他告诉我 ,“咱爸要做手术 ,可能怕耽误你拍戏 ,妈就没和你说 。”

我爸并不是做一个小手术,而是要在颅骨上开一个孔 ,危险系数挺高的。挂了电话 ,我赶紧和我太太联系 ,让她赶过去看看什么情况,然后自己跑过去找导演,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是周六  ,而我爸的手术安排在下周一。

其实剧组最怕的就是突发情况,几百号的工作人员要安排、调整 ,拍摄的场景也有排期 ,每一个演员的档期也要调整,剧组每天的通告单都要提前确认,每一个小的变化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拍完当天的最后一场戏,我去和导演说明情况 ,张开宙导演二话没说 ,“你看看现在还有没有机票 ,你现在就走 ,赶紧回家   ,没什么事比家人更重要 。”

导演没有问统筹第二天的通告,也没问什么时候回来,甚至没说让我明天的戏拍完,给剧组点缓冲 ,周日晚上再回去,就是一句话  ,“你现在回家  。”那一瞬间我是感动和温暖的 。当天最晚的飞机是9点,周六当晚我就到家了 。

这份对于家庭的珍视正好和《小巷人家》传递出来的精神是契合的 。演员出来拍戏 ,要对剧组负责要对项目负责 ,这是演员的责任 ,但同时,我是爸爸 、是儿子,我也要对我的家人负责,上学的时候总说戏比天大,但到了我现在的年纪我要考虑的东西更多 。我要对观众负责,也要为家人负责。

林武峰是一个没什么强戏剧性的人物 ,这是我的第一次尝试,全剧唯一一次起伏  ,就是从压缩机厂离开去广州,这是他人生的重大变故,但却不是《小巷人家》这部剧的侧重点,所以着墨不多,要怎么去抓住林武峰这个角色  ,我思考了很久,抓心挠肝了好一阵子 。

后来发现 ,“抓住细节”是唯一的解题办法 ,但同时也要注意 ,完全不能抢戏。三家人在门口坐着闲聊,林武峰最后出来 ,剧本上只有一句台词  ,没有再多余地叙述了,细节只能靠自己填充 。

于是我找了一个风油精 ,出门后蹲在宋莹旁边,把风油精递给她,换过来她手中的冰棍儿 ,林工体贴老婆的形象也就建立起来了 。宋莹教育林栋哲的时候 ,林工该有什么反应 ,是我在公园里学的,陪儿子在公园里面玩儿,总能观察到很多不同家庭在教育孩子上的分工 。

有一类是妈妈教育孩子时的情绪有8分怒气,爸爸直接达到15分 ,这时候妈妈就会转变态度  ,和孩子站在同一战线上,这件事也就结束了。把这种设定放在宋莹和林武峰身上非常合理 ,我觉得塑造并立住林武峰得益于演员善于观察生活。

收获

前几天在小区地库遇见了邻居迎面走过来,打招呼的时候,邻居说,“走了啊 ,林工。”这位邻居也是我的朋友,一位平时工作很忙的律师 ,他这样和我打招呼,我还挺惊讶的。

《小巷人家》播出结束 ,观众们发来很多和林工告别的话,但我的告别可能比观众们更早一些 。年轻的时候 ,每次杀青都痛哭流涕的  ,觉得和这个人物彻底告别了,再后来,也就习惯了这种“难受” ,但每次都还是会在配音的2~3天里 ,看着屏幕,回忆起拍摄的点滴 ,但《小巷人家》这次都是同期声收录 ,只是补了几个声音 ,根本没有配音的环节 ,好像就真的失去了和林武峰告别的机会  。

演话剧对于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次的充电 ,舞台对我来说 ,就好像是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那是最直接接收到观众反馈的方式  ,演员不知道自己演得准不准确,因为表演本身也没有标准答案。演影视剧只能凭借着自己的生活去理解剧本,和导演交流 ,真正到观众检验,要至少1年的时间。

但在话剧舞台上,每时每刻的调整  ,都在直面观众  ,这不仅是掌声和嘘声,还有笑声 、哭声,甚至是无声 。

有一次在表演的过程中,台下无比安静,舞台上的灯照在我的眼睛上,突然一切都空白了 ,有一瞬间,我甚至分不清是现实还是梦境,但下一瞬间,观众又真实地出现在眼前 ,把我从缺氧的状态下拉回来 ,重新集中注意力 。

在演《一句顶一万句》的时候 ,我有一大段神父的台词,每一场演出,我都会有不同的表演尝试,有时候是从舞台的最右边,跑到最前面,有时候是故意提高音量,转换语气 ,只为了完全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话剧和影视剧对演员是两种不同的考验 ,影视剧的拍摄环境中,大多数的走位都是固定的 ,因为场景确定、布光完成、要去完成固定的动作 、要配合摄影机的移动等等,但是在话剧的舞台上 ,演员有更多去呈现自己最纯粹表演的可能,只要剧院不拉闸,我怎么演都可以 。

好在有很多时候,熟悉的对手演员可以和你一起创造出一些可能 。和蒋欣演戏 ,就特别有安全感  ,就像在职场中,大家各抒己见的时候 ,会有所顾虑 ,演员也是一样 ,但是和蒋欣合作就不用去想沟通时说话的深浅程度,不用去内耗自己的表达是否准确,在表演上更是有一些相互兜底的默契 。宋莹和林武峰的日常恰恰需要这种默契 。我知道 ,我的表演她能接得住,她怎么去设计自己的表演我也了然于胸 。

感恩

《小巷人家》的成绩很好 ,但对我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知道了怎么去饰演一个戏剧性没有那么强的角色,是我从这部剧中收获的成长。演员当然希望自己的作品都有很好的播出成绩 ,但退一万步讲,如果剧播出的成绩不好  ,对演员来说 ,就没有价值吗?我觉得不是这样的  。

我至今都记得张黎导演在我20岁的那年告诉我的话  ,“光洁,什么都没有你的成长更重要 。”小时候不懂  ,反而越是长大了,越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 ,没有人可以预知一部剧的成绩,但永远可以判断自己的付出和收获 。我很感恩 ,在我20岁入行时,遇到了张黎导演,他们给了我在影视行业工作的正确三观和自我认知 ,这些东西对我太重要了。

刚入行就经历了和一线导演团队合作,也经历过开拍前被换角 。膨胀过,也跌落过 ,被换掉那天,我回到剧组,直接哭得抽抽了 ,从一步登天到打回原地 ,不过是一句话而已 ,这样的打击对于20岁的年轻人来说 ,怎么不残酷呢  ?

如今看来,真的如张黎导演说的那样,这一切都在我20多岁的时候发生,真的太好了 。这件事帮我立正了心态  ,明白了得失 ,更摆正了自己的位置  ,让我知道,演员不能因为走红趾高气昂,也不会因为低谷而否定自己,真正懂得了“成长”对我的重要。

年轻的时候 ,真的觉得戏比天大 ,但到了现在,可能是家里人最大。这不代表我对拍戏不认真,但现阶段,我还是想尽量去陪伴家人 。

今年我大儿子4岁,小儿子1岁半  ,他们的成长不能没有父亲的陪伴,我经历了他们最可爱的成长瞬间 ,这是什么都替代不了的。孩子长大了就是长大了 ,错过也真的就是永远错过了 ,不是取得多少成绩 ,拍了多少部戏可以弥补的 。

拍《风吹半夏》的时候,我小儿子还没出生 ,大儿子还没上学  ,我就一直带着他在剧组生活,现在孩子上学了 ,开始有了自己的社交 ,自己的朋友,他不再能和我一起奔波 ,那就换我回来陪伴 。

现在接戏,我都会提前和剧组沟通好时间 ,在拍摄中会在不耽误组里进度的情况下去抽出时间多陪伴家人。书上说  ,父母的爱是唯一一种,年头越长 ,越是要远离的爱。所以 ,一定要在孩子还需要我们陪伴的时候 ,我会尽可能地多陪在他们的身边 。

《小巷人家》的底色是温暖,我的2024年也是一样 ,收获成长,满怀感恩 ,未来再见  。

很赞哦!(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