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 问答

当一位男演员被问及如何兼顾事业和家庭|李光洁

2025-01-14 20:41:27【问答】8人已围观

简介李光洁的2024年,被工作和家庭填满,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互补,才成就了林武峰这个角色。毫无疑问,《小巷人家》中的林武峰是李光洁今年最重要的工作成绩,也是让他再次被观众看见的角色之一。剧集收官,观众和林

李光洁的2024年 ,被工作和家庭填满 ,男演或许正是员被业和因为这样的互补,才成就了林武峰这个角色  。问及

毫无疑问 ,何兼《小巷人家》中的顾事林武峰是李光洁今年最重要的工作成绩,也是家庭洁让他再次被观众看见的角色之一 。剧集收官,李光观众和林武峰告别,当位或许是男演出于对角色的喜爱,李光洁的员被业和微博下 ,出现了一条高赞评论——“李光洁,问及你该得奖了 。何兼”

对于演员来说,顾事不希望被肯定是家庭洁假的,但李光洁好像心态尤为平和 ,翻看他的履历,我们好像找到了原因。

2001年,李光洁堪称出道即巅峰 ,人生第一部作品合作的就是业内知名导演张黎 ,在同学们都还不知道演戏到底能不能养活自己的时候,他已经扛着60集剧本回到宿舍了。

紧接着李光洁又被另一位导演看中  ,进组拍摄 ,结果因为那个角色是光头 ,头套怎么也戴不进去 ,尝试多次之后,导演说,“算了  ,我们还是换一位演员吧 。”就这样,李光洁又被换掉了。那一年,李光洁才20岁 。

那种飞跃云端又落入谷底的感觉,他至今都记得。他难过 、颓废,无法接受。张黎导演当时和李光洁说了一句话,“光洁,你要感谢这件事是在你20岁的时候遇上了 。”当时他不明白,现如今这句话却点醒了他一次又一次,“我觉得这是上天对我的眷顾。”

2024年,「镜头之外」微博演员年度观察企划最终章 ,听李光洁讲述他的故事。以下是李光洁自述 ,根据对话实录整理 。

温暖

《小巷人家》让我感到温暖,是在拍摄阶段。

2023年12月,剧组正在宁波拍戏。我突然收到我弟弟的微信,他问我,“哥,你下周一什么安排,几点到医院 ?”我当时都懵了 ,赶紧给我弟回电话,电话里,他告诉我,“咱爸要做手术,可能怕耽误你拍戏,妈就没和你说。”

我爸并不是做一个小手术 ,而是要在颅骨上开一个孔 ,危险系数挺高的 。挂了电话,我赶紧和我太太联系,让她赶过去看看什么情况 ,然后自己跑过去找导演,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是周六,而我爸的手术安排在下周一  。

其实剧组最怕的就是突发情况,几百号的工作人员要安排、调整 ,拍摄的场景也有排期 ,每一个演员的档期也要调整,剧组每天的通告单都要提前确认 ,每一个小的变化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拍完当天的最后一场戏,我去和导演说明情况 ,张开宙导演二话没说 ,“你看看现在还有没有机票 ,你现在就走,赶紧回家 ,没什么事比家人更重要。”

导演没有问统筹第二天的通告 ,也没问什么时候回来 ,甚至没说让我明天的戏拍完 ,给剧组点缓冲,周日晚上再回去,就是一句话 ,“你现在回家 。”那一瞬间我是感动和温暖的 。当天最晚的飞机是9点 ,周六当晚我就到家了 。

这份对于家庭的珍视正好和《小巷人家》传递出来的精神是契合的 。演员出来拍戏 ,要对剧组负责要对项目负责,这是演员的责任 ,但同时 ,我是爸爸、是儿子,我也要对我的家人负责 ,上学的时候总说戏比天大,但到了我现在的年纪我要考虑的东西更多。我要对观众负责,也要为家人负责 。

林武峰是一个没什么强戏剧性的人物,这是我的第一次尝试 ,全剧唯一一次起伏 ,就是从压缩机厂离开去广州,这是他人生的重大变故,但却不是《小巷人家》这部剧的侧重点 ,所以着墨不多,要怎么去抓住林武峰这个角色 ,我思考了很久,抓心挠肝了好一阵子。

后来发现,“抓住细节”是唯一的解题办法,但同时也要注意 ,完全不能抢戏。三家人在门口坐着闲聊,林武峰最后出来,剧本上只有一句台词 ,没有再多余地叙述了,细节只能靠自己填充。

于是我找了一个风油精  ,出门后蹲在宋莹旁边,把风油精递给她 ,换过来她手中的冰棍儿,林工体贴老婆的形象也就建立起来了。宋莹教育林栋哲的时候 ,林工该有什么反应,是我在公园里学的 ,陪儿子在公园里面玩儿 ,总能观察到很多不同家庭在教育孩子上的分工  。

有一类是妈妈教育孩子时的情绪有8分怒气 ,爸爸直接达到15分 ,这时候妈妈就会转变态度,和孩子站在同一战线上 ,这件事也就结束了。把这种设定放在宋莹和林武峰身上非常合理 ,我觉得塑造并立住林武峰得益于演员善于观察生活。

收获

前几天在小区地库遇见了邻居迎面走过来 ,打招呼的时候,邻居说,“走了啊 ,林工。”这位邻居也是我的朋友 ,一位平时工作很忙的律师 ,他这样和我打招呼 ,我还挺惊讶的。

《小巷人家》播出结束,观众们发来很多和林工告别的话 ,但我的告别可能比观众们更早一些 。年轻的时候,每次杀青都痛哭流涕的 ,觉得和这个人物彻底告别了,再后来 ,也就习惯了这种“难受” ,但每次都还是会在配音的2~3天里,看着屏幕,回忆起拍摄的点滴 ,但《小巷人家》这次都是同期声收录,只是补了几个声音 ,根本没有配音的环节,好像就真的失去了和林武峰告别的机会。

演话剧对于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次的充电,舞台对我来说,就好像是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那是最直接接收到观众反馈的方式 ,演员不知道自己演得准不准确 ,因为表演本身也没有标准答案 。演影视剧只能凭借着自己的生活去理解剧本 ,和导演交流,真正到观众检验 ,要至少1年的时间 。

但在话剧舞台上  ,每时每刻的调整 ,都在直面观众 ,这不仅是掌声和嘘声,还有笑声、哭声 ,甚至是无声。

有一次在表演的过程中,台下无比安静,舞台上的灯照在我的眼睛上,突然一切都空白了 ,有一瞬间 ,我甚至分不清是现实还是梦境 ,但下一瞬间,观众又真实地出现在眼前 ,把我从缺氧的状态下拉回来 ,重新集中注意力 。

在演《一句顶一万句》的时候 ,我有一大段神父的台词 ,每一场演出 ,我都会有不同的表演尝试,有时候是从舞台的最右边 ,跑到最前面,有时候是故意提高音量 ,转换语气,只为了完全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

话剧和影视剧对演员是两种不同的考验 ,影视剧的拍摄环境中,大多数的走位都是固定的 ,因为场景确定 、布光完成、要去完成固定的动作 、要配合摄影机的移动等等,但是在话剧的舞台上 ,演员有更多去呈现自己最纯粹表演的可能 ,只要剧院不拉闸,我怎么演都可以。

好在有很多时候 ,熟悉的对手演员可以和你一起创造出一些可能。和蒋欣演戏,就特别有安全感,就像在职场中  ,大家各抒己见的时候 ,会有所顾虑,演员也是一样  ,但是和蒋欣合作就不用去想沟通时说话的深浅程度 ,不用去内耗自己的表达是否准确 ,在表演上更是有一些相互兜底的默契。宋莹和林武峰的日常恰恰需要这种默契。我知道,我的表演她能接得住 ,她怎么去设计自己的表演我也了然于胸 。

感恩

《小巷人家》的成绩很好,但对我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知道了怎么去饰演一个戏剧性没有那么强的角色,是我从这部剧中收获的成长 。演员当然希望自己的作品都有很好的播出成绩 ,但退一万步讲,如果剧播出的成绩不好,对演员来说,就没有价值吗 ?我觉得不是这样的  。

我至今都记得张黎导演在我20岁的那年告诉我的话,“光洁,什么都没有你的成长更重要 。”小时候不懂  ,反而越是长大了 ,越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 ,没有人可以预知一部剧的成绩 ,但永远可以判断自己的付出和收获。我很感恩,在我20岁入行时 ,遇到了张黎导演,他们给了我在影视行业工作的正确三观和自我认知 ,这些东西对我太重要了 。

刚入行就经历了和一线导演团队合作,也经历过开拍前被换角 。膨胀过,也跌落过 ,被换掉那天,我回到剧组,直接哭得抽抽了 ,从一步登天到打回原地,不过是一句话而已,这样的打击对于20岁的年轻人来说,怎么不残酷呢 ?

如今看来 ,真的如张黎导演说的那样,这一切都在我20多岁的时候发生 ,真的太好了 。这件事帮我立正了心态 ,明白了得失,更摆正了自己的位置,让我知道 ,演员不能因为走红趾高气昂,也不会因为低谷而否定自己,真正懂得了“成长”对我的重要。

年轻的时候,真的觉得戏比天大,但到了现在,可能是家里人最大。这不代表我对拍戏不认真 ,但现阶段 ,我还是想尽量去陪伴家人 。

今年我大儿子4岁,小儿子1岁半 ,他们的成长不能没有父亲的陪伴 ,我经历了他们最可爱的成长瞬间 ,这是什么都替代不了的 。孩子长大了就是长大了,错过也真的就是永远错过了,不是取得多少成绩,拍了多少部戏可以弥补的。

拍《风吹半夏》的时候,我小儿子还没出生 ,大儿子还没上学 ,我就一直带着他在剧组生活 ,现在孩子上学了  ,开始有了自己的社交,自己的朋友 ,他不再能和我一起奔波,那就换我回来陪伴。

现在接戏  ,我都会提前和剧组沟通好时间 ,在拍摄中会在不耽误组里进度的情况下去抽出时间多陪伴家人 。书上说 ,父母的爱是唯一一种,年头越长 ,越是要远离的爱。所以,一定要在孩子还需要我们陪伴的时候,我会尽可能地多陪在他们的身边。

《小巷人家》的底色是温暖 ,我的2024年也是一样,收获成长 ,满怀感恩 ,未来再见 。

很赞哦!(9)